第一次馆藏可移动文物普查顺利完成
2013年-2016年,国家文物局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河南大学文物馆文博师生经过四年的努力辛勤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普查任务,顺利通过了河南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有关部门的验收。
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涵盖了对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外形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包含数量、来源方式、入藏时间、藏品编号、收藏单位名称等14项基本指标项,11类附录信息以及照片影像资料,收藏单位基本情况等。河南大学文物馆馆藏文物4000多件,只有文物纸质帐目,且建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时间长久,信息缺失现象严重,极不符合现代文物馆藏信息要求规范,对于文物普查工作的要求自然是任务繁重,难度较大。2013年7月份接到普查任务以来,历史文化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文物馆普查工作方案,决定结合考古文博系教学实践要求,对已具备一定文物基础知识的同学进行了文物普查前的专业培训,按照文物普查工作要求,由老师和学生组成文物搬运组、信息采集组、文物摄像组、信息登录组、信息检查组等,实行分工明确,边工边学,各尽其责,协同工作的方式,开展高效率普查工作。通过四年几届师生的共同努力,于2016年7月顺利完成了第一次馆藏可移动文物普查各项工作。
此次普查,收获很大。文物馆馆藏文物全部采用专业影像设备进行了拍摄,全面清晰地展现了文物本色,是对馆藏文物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整理,理顺了文物帐目、完备了文物信息,精确了文物度量,补充了文物影像,实现了文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为以后文物的研究、管理、保护和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普查工作对考古文博专业教学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由于文物的珍贵性,学生大多时候只能处于观摩状态,少有上手实习的机会。借此文物普查机会,同学们对文物的认识从文字图片走向了实物,普遍感觉到是对课堂知识绝好的复习补充,原本课本中的形象在眼前变得鲜活,激发了同学们对考古文博事业的热情,提高了参与人员的文物素养,拓宽了知识面和视野。经过几年来小组成员的传帮带活动,有多届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了一大批文物普查技术能手,他们课堂之余也被其他博物馆聘请为专业技术人员,对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展的实物教学实践活动,大学生服务社会活动都起到了积极良好的作用。
上一条:中心“十三五”规划编制完成 下一条:中心公众微信平台“考古河山”影响日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