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学讲义
历史文化学院:张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田野考古学概说
一、什么是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
关键词:科学的方法、发现/观察/揭露/记录/搜集/科学整理/发表公布
遗物:可移动
遗迹:不可移动
遗物和遗迹总称为遗存。
由于考古学研究的资料是实物遗存,而且是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残缺不全的、局部的、极少量的遗存,大部分可能已被破坏或消失,又大部分遗留在地下,存在一个如何获取的问题。
田野考古学就是通过一套科学的方法获取、分析考古资料的学科,目的是将无序的实物资料尽可能复原,将实物资料中包含着的无限历史信息提炼出来。“田野考古学”在20世纪初已经开始了,但是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主要是对遗迹和遗物的一种初步“记录”。以后,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转入以发掘为中心,迄今考古发掘成为田野考古的主要工作方法,田野考古发掘理论与方法已经非常成熟。许多自然科学方法被引入了田野考古学中。
田野考古的首要任务——搜集资料。
搜寻对象是有助于研究人类历史的一切遗存。
田野考古全部过程中都贯穿着研究工作。
田野考古是考古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是考古学的基础。
二、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
包括调查、发掘和清理。
调查:基本不破坏原有遗存、有选择地收集暴露出来的遗物。
发掘:通过挖掘揭露遗迹、收集遗物、记录各种现象。
清理:遗迹已被破坏,对残留部分进行抢救性发掘。
实际上,一次工作中往往三种工作方式兼有。
田野发掘具有双重性特点——再现性和保护性VS破坏性和毁灭性。
三、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
准备。准备的内容主要有七个方面。
野外工作。包括调查、发掘、清理等。
室内整理。以便长期保存遗物资料,为编写发掘报告做准备。
编写发掘报告。报告发表,全部工作才算结束。
四、田野考古人员的素质
健康的体魄。
对科学认真负责的事业心。
掌握田野考古的基本理论方法。
熟悉已有成果,了解学术研究的进展与动向。
有较广的知识面。
掌握一定的考古测量、绘图、照相技术。
要有一定的办事能力。
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五勤。
要有爱护文物遵守文物法的职业道德。
第二节田野考古简史
拿破仑1798年在埃及
三期说的提出者——C. J.汤姆森
Heinrich Schliemann
1822-1890
Pitt-Rivers皮特-里弗斯
——完整地提出地层学发掘原理
Pitt-Rivers
Pitt-Rivers在英格兰的发掘
Flinders Petrie在埃及吉萨1853-1942
Oscar Montelius(蒙特留斯)1843-1921
考古类型学的创始人
二、中国田野考古简史
古代对古迹的野外调查
近代田野考古的产生
田野考古的科学化
田野考古的发展
科兹洛夫(俄国海军中校)1899年到中国,1908-1909年盗掘了内蒙古阿拉善盟黑城遗址,盗走西夏文书和汉文书2000余卷,绢画300余幅,扫荡了哈拉浩特遗址。1922年,仍在呼伦贝尔一带活动。在圣彼得堡博物馆所藏的西夏文物编号就有8000多个。
Stein在莫高窟
考古发掘的遗存是绝对真实的、可以触摸的历史。却又永远都是局部的,是残缺不全的,是沉默冰冷的。它是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劫后余存,时间和空间已经改变了它原初的面貌,阻隔了我们作为认识者与被认识者之间的通道。
你看到的≠曾经就是的
我们必须通过各种细致深入的研究去分析、探索、破译、解读、阐释和复原其原貌。这就是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收集遗存—整理遗存—解释遗存)。
考古学家对遗存的解释(第一手材料)的科学性,决定着历史研究(第二手材料)的科学性。
考古学家站在一条荆棘丛生的岔道口,面临选择。这种选择,有时使我们离真理更近了,有时却可能使我们离真理更远了。
但最终,我们会愈来愈靠近真理!
第二章地层学与类型学
第一节地层学
一、地层学相关术语
(一)地层学
1、定义 “层位学”
2、理论内涵
3、基本任务
A、按土质土色区分堆积
B、依据叠压、打破关系判断堆积的早晚
(二)堆积
1、什么是堆积?
2、堆积的种类:地层堆积与遗迹堆积
地层堆积:熟土层—有人类活动堆积
生土层—无人类活动堆积
熟土:表土层
间歇层
文化层
遗迹堆积:高于地表
低于地表
(三)单位
(四)叠压与打破
(五)层位与层位关系
(六)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直接发生叠压或打破关系的堆积,一定是被叠压或被打破的堆积在年代上早于叠压它或打破它的堆积。
2、确定遗迹堆积形成的年代
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地层表面形成的,因此确定遗迹堆积形成的年代主要是看它的开口或基底出在哪一个层面。即无论低于地表的遗迹有多深,或高于地表的遗迹有多高、甚至突出地表,只有它们的开口或基底才是判定它们各自年代的关键。
3、现存地层往往少于实际形成过的地层… …
有遗迹堆积的地方并不一定形成同时期的地层堆积(如墓地有时很难形成地层堆积),即使形成了同时期的地层堆积,也有可能被晚期的人类活动或自然力的作用而完全破坏。因此,现在发现的地层往往比实际形成过的地层要少。现今分辨出的地层交界面也不一定是地层原有的表面,坑穴一类遗迹的开口往往也不一定是原先的开口层面。
4、堆积与水平深度… …
同一时期的堆积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的建造、使用、废弃是不同的概念。因此,同一遗迹的内部堆积有时可进一步区分出使用堆积和废弃堆积在时间上前者早于后者。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任何遗迹都是与一定的地层相联系的,不能脱离地层。早期遗物及其早期堆积(地层)形成时,还不存在晚期遗物。
晚期人类活动破坏早期地层,得到早期遗物,使这类早期遗物后来存于晚期地层中,或早期遗物流传下来,与晚期遗物一起存于晚期地层中。依此理论,不能确定年代的遗物往较晚的地层中归。
7、堆积年代的确定……
一种堆积的年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靠其中的包含物来确定的。换言之,堆积中的包含物是确定该堆积年代的依据。不管一种堆积中包含了多少个时期的遗物,只有其中年代最晚的遗物才代表了该堆积的形成年代。
8、原生堆积与再生堆积
堆积有原生堆积和再生堆积之分。因此在区分堆积及其内含物早晚时,一定要先判断堆积的性质,即是原生堆积还是再生堆积。
原生堆积是指那些自从形成以后便没有因人为或自然的作用而使其原来所处的先后位置关系发生变动的堆积。这种堆积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再生堆积是指因自然或人为作用使某些堆积之间本来所处的先后位置关系在局部发生倒置的现象。
三、地层学的局限性
1、没有发生叠压打破关系的堆积,地层学无法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2、层位完全相同的堆积,地层学也无法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因为处于同一层位的堆积未必就是同一时期形成的。
3、一种堆积的内部往往也有其形成的先后次序,但是在堆积内部成分不变的情况下就很难区分出更小的层次。(最大局限性)
4、地层学所确定的只是堆积形成的先后次序。因此据之判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存本身制造使用先后关系。
5、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积时间、堆积速度和受破坏的程度。因此仅仅根据地层的厚薄并不能判断地层本身跨越的时间长度。
6、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与堆积之间到底有多大的时间间隔。认为地层的直接叠压就反映了时间的连续,甚至认为在文化上相袭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7、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一一对应。因为划分地层的依据是地层成分的变更,在相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生活内容的改变导致垃圾成分不同或取土来源发生变化,都可以形成新的、不同颜色或不同质地的堆积,但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却不一定导致地层成分发生变化。
8、由于同一时期的人们在不同地点活动所形成的地层堆积并不一定一致,所以不能像地质学那样把地层在较大范围内作统一的对比,也就是说不能判断两个遗址之间各个堆积的相对早晚关系。
第二节类型学
一、类型学相关术语
(一)类型学定义
(二)类型学的分类概念
1、类:一种功能或一种用途(文字描述)
2、型:同种功能的不同样式(A、B、¡)
3、式:同类器形在时间上的变化(Ⅰ、Ⅱ、¡)参见课本图2-5
二、以地层学为基础的类型学研究
(一)基本原理
(二)研究举例
1、层位关系
2、共存关系
3、横联法
M1→M2 M3、M4早晚不明
假设M1中:3件石刀——A型Ⅱ式长方形双孔
B型Ⅰ式半月形单孔
B型Ⅱ式半月形双孔
陶器:Ⅱ式圈足碗(晚期)
假设M2中:2件石刀——A型Ⅰ式长方形单孔
陶器:Ⅰ式平底碗(早期)
假设M3中:器物与M1相同,又多一平底钵。由此可推出:M3与M1同时,平底钵与M1年代相同。
假设M4中:器物与M2相同,又多一圜底钵,由此可推出:M4与M2同时,圜底钵与M2年代相同。
由上面可知:石刀:单孔→双孔;钵:圜底→平底;碗:平底→圈足。M3晚于M4
三、无层位关系的类型学研究
(三)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上一条:土壤中孢粉提取的一般流程 下一条:全站仪在考古田野测绘中的应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