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实施后,为了给库区移民保留历史的记忆,使珍贵的民俗文物能够真实地再现库区移民各个时期生产、生活全貌,传承和弘扬库区移民地方优秀民俗文化,应淅川县委、县政府的邀请,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和历史文化学院(以下简称“一县两院”)组成“淅川县移民民俗实物整理和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在2013年7月12日-27日,“一县两院”三方合作对淅川县民俗办征集的民俗实物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建档,编撰完成了3卷、8册、4100页的《淅川县移民民俗实物资料图册》。在此基础上,每位参与分类整理民俗文物的教师和学生根据任务分工撰写整理报告,并汇编为《淅川县移民民俗文物整理研究报告》,成为服务河南省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有益尝试。 2015年7月20日至7月31日,河南大学两院再次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组成“图像叙录淅川移民民俗文化”社会实践团,对淅川九重镇、荆紫关镇、盛湾镇马蹬镇、大石桥乡等多个村镇进行了走访调查、图像采录,对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性的民俗文化事象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和系统的摄录整理,为保护、传承和展示淅川移民民俗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文字和图像资料。 2015年10月,以两次“一县两院”合作所取得成果为基础,结合明新胜先生对淅川民俗文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由明新胜先生和李丽娜副教授主编的60多万字的《图像叙录淅川移民民俗文化》一书初稿基本完成。2015年年底,在河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图像叙录淅川移民民俗文化》一书公开出版。此次活动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发扬淅川移民的民俗文化,对淅川县传统文化建设事业的转型升级、未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创新性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体现了我校“校地合作”办学战略的可行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