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层次交叉融合的教学体系 中心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田野考古、博物馆学、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为三大主干,以“基础型交叉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应用型”四个层次逐级递进培养能力的实验内容为教学模式,建立了“三大主干、四个层次,五大板块”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以及博物馆实习等综合实践环节,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开放式的综合实验平台。综合性实验既是对基础型实验、学科交叉型实验进行深化和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孵化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平台。 二、校地协同、行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 中心与国内多地文物部门、考古机构及相关企业合作,建立起焦作李屯和新乡王门两大田野考古工作站,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博物院等三十余处实践教学基地。考古工作站和实践基地的建设,提升了高校专业与地方行业协同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实用型专业人才,为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和学术支持。针对中原地区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特点,在中心各实验室的设置与教学实践内容的安排上凸显中原特色。中心目前已处于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领域实验室建设的一流水平,在中原经济区和华夏文明创新区的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考古新媒体的运营与人才培养及资源共享 本中心与河南大学公共考古中心共同开发运营的考古新媒体微信公众号“考古河山”和“三代文明”,采编工作由本中心教师指导学生承担,向全校师生及全社会分享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受到各界的广泛好评,也得到学界和行业的高度认可。2016年10月,“考古河山”公共考古活动被遴选为“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特邀展示项目;2017年4月,“考古河山”学生编辑廉祎等设计的文创产品被遴选为“第五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特邀展示作品;2017年5月,“考古河山”荣获考古专业学生最高奖第六届“发现中国·李济考古学奖学金”。以本科生担任编辑和记者的方式运营考古新媒体,一方面培养了学生采访、写作、编辑和协调的多种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了本中心在公共考古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海外知名教授直接参与教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心始终坚持国际化视野,充分利用海外优势师资,与海外多所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深度合作关系,采用联合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和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授课等模式,增强中心教学团队的国际化水平。目前,中心已聘请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系刘莉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主任Kidder教授、希腊爱琴大学Ieoannis教授作为讲座教授,利用暑期开设多门实验教学课程,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专业人才。